问题1:“统一小数据语言”应该怎么做?
刘石磊
统一小数据语言的路径就是企业级的标准清单系统,没有捷径。
如同房地产企业用《成本核算文件》统一了项目成本、科目成本一样,标准清单系统就是企业的又一个类似《成本核算文件》的基础性资料。标准清单将清单子目的内容描述予以标准化,让企业内所有用户用同样的格式、语言和文字来工作,从而实现小数据语言的统一。
例如:标准清单实现后,整个企业内部描述“种植一棵树”的工作内容、方式、用词等都一致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个项目树的成本高低情况、价格异常情况、供方如何招募使用、甚至某些管理问题等全部都直接呈现出来。通过打通数据流,极大的促进企业内部采购供方选择、成本造价管理水准、内控管理的提高,并且在效率上也大幅提高。
问题2:没有设计的标准化,怎么会有标准清单系统?清单不是设计的反映吗?
刘石磊
标准清单系统不依赖于标准化设计而存在。例如:在景观乔木设计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树种,这是不同的设计方案;但是不同乔木的清单描述可以是一致的,包括工作内容、格式、文字描述等。
问题3:标准清单系统推广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刘石磊
当企业管理者决定完成数据统一这个高价值工作时,我们来谈谈标准清单推广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一个问题:价值认同问题。不同层级的人员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会有不同的角度。例如:总部要推行的某些管理,在一线公司看来可能就是紧箍咒;反过来一线公司的某些动作在总部看来就是失控。标准清单打通人为数据阻隔,让数据能用起来的价值应该是专业人员的共识。
第二个问题:习惯问题。当价值认同的问题解决之后,“人的惯性”则可能成为推动的阻碍。采用一套与原来习惯不完全相同的清单根本不是个技术问题,也不是个工作效率问题,仅仅是心态问题。实际上,当改变一次性的完成后,新的习惯也就形成了。例如:十几年前的目标成本、动态成本管理还是个新玩意,而现在早已成为基本的工作了。
第三个问题:技术问题。优秀的标准清单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体现优秀的设计水准;2、符合人的操作习惯,例如不使用编码等反人类的方法;3、与数据使用价值相融合;4、符合一般的行业习惯;5、兼顾灵活便捷。更具体的内容可深化很多,私聊。
问题4:企业级的标准清单如何适应各个地方的不同呢?
刘石磊
标准清单是各单项清单行内容的一致,不是清单的整体一致。例如:北方有取暖,南方没有,这是区域的不同。对于标准清单而言,也就是北方的清单中有取暖的清单行,而南方的清单行里没有。但只要出现了取暖的清单行,这个清单行的内容是一致的。所以,企业级的标准清单是可以满足各个地方不同需求的。
并且标准清单是不断完善的,清单行以及内容的新增或调减,随着工艺、技术、材料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保持其适用性。
问题5:怎么说服各地的成本人员改变原来的清单习惯呢?
刘石磊
用标准化设计做个类比吧。当众多企业都将标准化设计作为企业的战略导向之一,并用以大幅提效的时候,成本人员能否理解标准化设计的难度?标准化设计工作包括了对地块的理解、对客户的分类、对成本的关注、对工程实施的了解、对物业服务的兼顾、对过往数据的统计、对竞品的分析……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而实践中,相当多的成本人员对所在企业的标准化设计进程缓慢表达过不满甚至歧视。
而企业标准清单,根本上只是清单格式的变化,其复杂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对比兄弟部门落地的标准化设计工作,标准清单带来的改变实在不应该也没有理由不接受和不执行;更何况,成本人员是在履行统一数据语言的义务和责任啊。
问题6:标准清单的实施还有什么需要提示的呢?
刘石磊
再重复一下几句话。
(1)统一数据语言是义务;
(2)标准清单是唯一路径;
(3)标准清单的实施范围就是数据流通的边界。也就是说:标准清单在整个企业实施,数据就能在整个企业流通;标准清单分区域实施,区域和区域之间就有数据鸿沟。数据流通的边界影响企业的能力边界;
(4)标准清单的推行不是技术问题是“人性”问题,其实克服一次就成功了;
(5)标准清单推行成功的企业,真正夯实了成本管理的数据基础,也为企业奠定了“数据业务化”的新的腾飞基础;
(6)标准清单是为其他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数据沉淀做“先行者”,企业的数据管理和使用将从此拉开新的。
我们下一篇的专题是:数据统一后的应用场景。